一份工作做滿3年,1,095天,是不是一個讓你覺得非常遙遠的數字? 就像當兵數饅頭,「這份工作做了多久?」彷彿像個定時鬧鐘,提醒你日子一天天過去,卻對工作愈來愈缺乏鬥志。開始巴望著週末趕快到來、面對老闆愈躲愈遠。更有甚者,即使進入職場多年,換工作頻率卻愈來愈高,而且愈換愈糟糕。「上半年換工作、下半年撐著領年終」成為一種宿命輪迴。 別驚訝,一份工作做滿3年,已經成為上班族的「職場天險」。日本百萬冊暢銷書《20歲的成功聖經》作者本田有明,在新作《3年不辭職》中指出:日本大學畢業生進入職場後,3年內平均離職率高達3成,1年內就離職的則有1成半。而且,高離職率並沒有因為失業率高漲而下降。 台灣則比日本更嚴重。根據104人力銀行從數十萬筆個人履歷資料庫中的統計,台灣工作者平均一份工作在職時間為24.2個月。「工作做滿2年,拿了年終就離職」已經成為職場常態。 年齡愈低,在職時間則愈短。甚至,台灣15%的社會新鮮人第一份工作做不滿3個月。與日本相似,頻繁換工作的現象並沒有因這2年失業率暴增而趨緩。最重要的是,根據104的數據,47%的轉職者工作愈換愈糟,平均減薪幅度達18%。 為什麼一份工作至少做3年,這麼重要?因為它是工作者在職場創造個人價值的門檻。
3年不辭職
Q:你在新作中提出「3年不辭職」的概念,為什麼是「3年」,而不是「2年」或「5年」?一份工作至少做3年,有哪些重要意義? A:我觀察到幾個數字:在日本,年輕人進入一家公司工作3年內就離職的比例,大學學歷者有30%,高中學歷50%,中學學歷70%。 在一家公司要學到東西、發現工作的意義,至少得待3年以上。這3年中,不僅對工作的適應力與日俱增,也能逐漸成為某方面的「專家」。 因此,我呼籲年輕朋友,起碼要在3年內,認真拚命地工作。 Q:是哪些原因讓你想寫這本書? A:在一家公司做一、兩年就感到厭倦,然後辭職轉到別家公司,結果覺得「還是以前公司比較好」,因而感到後悔的人不在少數。因此,我鼓勵年輕朋友,「離職之前,在目前的工作更努力試試看!」 此外,許多企業的經營者與管理者,都想要「打造培育年輕人的組織」。這些理由讓我想要寫這本書。 Q:這本書在日本出版後,引起哪些回響或討論?有人反對「3年不辭職」這概念嗎? A:我得到的回響中,贊成的佔大多數。「要怎麼做才能打造培育年輕人的組織?」許多公司都有這樣的疑問,因此,我也經常受邀到企業演講。